巴黎以其奧斯曼風格的建築而聞名,這種建築幾乎遍布巴黎各處。 但是,如果您仔細探索這座城市,您還是可能可以發現一些隱藏景點與特色建築。
這次就讓歐棒君來為您介紹點選五個花都不可錯過的特殊觀光景點,Let’s Go!^^
巴黎彤閣(Pagoda Paris)
巴黎彤閣位於第八區蒙梭公園附近,離凱旋門不算遠,它紅彤色寶塔式的東方外貌在奧斯曼風格的法式建築群中獨樹一格,外人經過常會為之一震,常被誤以為是座宗教祠堂,其實目前是一座亞洲藝術博物館。
巴黎美好年代過後,1925年,一位中國古董商盧芹齋委託法國建築師Fernand Bloch設計,花了八百萬法郎(相當於四百五十萬歐元)將這原本是酒店的六層房子改造成碧瓦紅牆,雕樑畫棟具中國建築風格外貌,並開始在此地舉辦東方畫展、藝術作品、傢俱展等,ㄧ直到1957年離開人世。
2012年,巴黎彤閣被來自美國熱愛東方藝術的男爵夫人Jacqueline von Hammerstein買下修葺,並變為私人藝術文物館,參觀巴黎彤閣需要申請和預約。
地址:48 Rue de Courcelles, 75008 Paris)
電話: 01 45 61 06 93
巴黎東站地下避難所 Le Bunker de la Gare de Paris-Est
巴黎東站(Gare de Paris-Est)位於第十區,是巴黎往來香檳區(Champagne)、洛林區(Lorraine)阿爾薩斯區(Alsace)、瑞士、德國、奧地利、東歐等地的重要火車、高鐵站,它建於1849年,竣工時拿破崙三世還曾來剪彩,1883年時開往土耳其伊斯坦堡的第一列東方快車處女航程就是從這裡出發。
由於巴黎東站的鐵路線主要通往法國東北部德國邊境地區,所以兩次世界大戰皆承擔著運送士兵上前線的重要任務。因為其戰略地位特殊,巴黎東站地底下還有一個重未正式使用,塵封八十多年專為逃避空襲、瓦斯攻擊的「神秘避難所 ( Le bunker )」 ,是二戰前巴黎每個大火車站為了防空在地底建設出能繼續執行交通勤務的地下防空洞 。
巴黎東站的避難所建於1939年七月,深約三公尺 ,面積約120平方公尺 ,可以同時容納70人 ,長年溫度保持在15度C ,這裡頭有八十多年未動的辦公桌與交通電力設備,甚至還設有土耳其式的廁所。這個神秘避難所平時並不對外開放 ,只有偶而會在每年九月的歐洲遺產日開放大眾參觀 。
卡魯索凱旋門(Arc de Triomphe du Carrousel)
卡魯索凱旋門跟香榭大道上的凱旋門ㄧ樣,都是拿破崙在1806年時下令所建,它位於羅浮宮內的卡魯索廣場(Place du Carrousel),因為高度還不到香榭凱旋門的ㄧ半高,又被暱稱為「小凱旋門」,曾經是1870年被巴黎公社暴民燒毀的杜樂麗宮(Palais des Tuileries)的入口。
卡魯索凱旋門高19公尺,寬23公尺,厚7米公尺,中央拱門高6公尺,兩側較小的拱門高4公尺,其外部有八根科林斯花崗岩圓柱,玫瑰色大理石浮雕表現了拿破崙的外交和軍事勝利,描繪拿破崙幾次進入慕尼黑、維也納、奧斯特利茨等戰役戰勝的場景。
它的頂部戰馬雕飾曾經是1797年從義大利威尼斯聖馬可教堂搶來的,1815年拿破崙帝國垮臺後物歸原主,1827年法國才再按照原型重塑出目前的樣子。
黎塞留圖書館 Bibliothèque Richelieu-Louvois
這個圖書館位在巴黎第二區,原為路易十三的宰相黎塞留的府邸,館內融合傳統工藝與現代設計,除了經典藏書外,還特藏法國皇室歷代手稿、手抄本、地圖、古幣、紀念章與古董藝術品等,有法蘭西智慧基石之美稱。
建築保留古時風貌也注入現代思維,高挑的廊柱,華美的屋樑融合了近五百年來各時期建築師參與之精華,並利用玻璃長廊引光入室,結合工業風高架書櫃與復古燈飾、壁飾與花紋,配合著挑高格局及歐式拱形門廊,常被譽為是法國最美的圖書館之一。
地址:5, rue Vivienne, 75002
賈費爾聖克里斯多夫天主教堂 Église catholique Saint-Christophe-de-Javel
這座美麗的教堂位於巴黎第15區中Saint-Christophe街,離巴黎天鵝島、有熱氣球的雪鐵龍公園很近,巴黎鐵塔也不遠。
這座利用當時創新建築技法,使用磚塊、鋼筋水泥建材完成的美麗具裝飾藝術風格教堂是由法國名建築設計師Charles-Henri Besnard (1881-1946) 設計,始建於1926年,並於1930年結束,這位設計師最著名的建築作品之一就是香榭大道101號,1912年完工的Louis Vuitton香榭旗艦總店。
這座教堂內部巴黎早期鋼筋混凝土的建築結構如今仍清楚可見,從1975年開始即被法國政府立為歷史保護古蹟。
地址: 28 Rue de la Convention, 75015 Paris
文/Viktor
圖 / 網路來源(版權屬於作者,本文出於文化傳播之目的謹作引用)
留言列表